• 回到顶部
  • 18926078801
  • QQ客服
  • 微信二维码

周烁方:情绪型情结及其化解

01情绪是什么?

 

 

情绪是一种心理活动,也是心理现实的一部分。

 

情绪通常是由特定情境激发。每种情绪都有相应的激发情境。比如安全受到威胁激发恐惧,失去重要的物或人激发悲伤,自我边界被入侵激发愤怒……等等。

 

情绪一旦被激发,人就会产生特定的心理体验,同时伴随着相应的身体反应与感受。比如愤怒时想要发泄、想要攻击、身体会发热,感觉到有一股能量在身体里往上冲。比如悲哀时想哭泣,好像有什么东西正在离去,身体会发凉,会觉得有一股能量在身体里下沉。当然,同一类情绪的具体反应在不同人身上也有差异。

 

从世事无常的角度来看,情绪是人的自然反应。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特的、复杂的,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境,激发各种各样的情绪。

 

 

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,情绪会帮助人顺应变化、适应社会、发展自我,每种情绪都有自身的功能和意义。例如,悲伤使人接受失去,愤怒使人守护自己的边界,羞耻使人知道自己的行为不符合规范,进而能够自我调整与提升。如果人没有情绪,就没有动力完成这些心理发展。

 

不同的社会文化会赞扬和鼓励某些情绪、贬低和压抑另一些情绪,这种偏好是文化特色的一部分,影响社会文化中的每一个人,而这些人的情绪状态又构成文化现象的一部分,回馈到文化本身。

 

因此,情绪首先是自然的、社会性的、有功能的、有发展意义的。其次,情绪在某些时候会成为人的困扰,成为“情结”。

 

 

02有能量才有情绪

 

 

在没有显著情绪的时候,人总体上是平静的。一旦遭遇特定情境,人的内心就激发出情绪——悲伤、愤怒、恐惧、羞耻……人就不再平静,而是显得“激动”。通过观察和体验,可以发现有情绪的人身体和心里有一些“什么”正在发生着,活跃着。与“什么都没有”的平静状态相比,人有情绪时就多出来一些“什么”,它们是有能量的、活跃的、运动的。

 

 

能量不会随意地创生,也不会随意地消灭,只会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。心理能量也是如此。人心里有一些自由的、未被赋予具体形态的能量,在特定情境的激发下,一部分自由能量就被赋予了特定的形态和性质,从而形成特定的情绪。换言之,自由能量的存在是人能产生情绪的必要条件。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自由能量——我们可以考虑一个已经心力交瘁、能量耗竭的人——即使受到了特定情境的刺激,也无法产生情绪,而是会体现出这样的状态:有值得开心的事却开心不起来,本该愤怒的情况也无力生气,面临重大的丧失却欲哭无泪。

 

 

自由能量转化为特定情绪时,就变得不自由了。自由能量可以转化为各种情绪,也可以转化为其他的心理活动,所以称为“自由”。而特定情绪虽然也包含能量,但却只能按照特定的方式和路径活动,例如愤怒情绪就是要发怒,悲伤情绪就是要伤心哭泣。情绪按照其本身的方式发展变化的过程,可以称为自然释放。自然释放,就是情绪一旦被激发,人不做任何干预,会自然发生的那个现象。悲伤了会哭,愤怒了会发火,恐惧了会僵直或者缩成一团。情绪自然释放,会有一个尽头,也就是情绪里的能量被耗尽了,情绪就发完了,过去了。这些自然释放的能量首先在释放过程中被消耗掉,然后随着人的休息和自然恢复,恢复到“自由能量”的库存中。自然释放后,又经过自然恢复,人就觉得精神又饱满了,同时心情也恢复了平静,会觉得之前的事情“过去了”。

 

 

因此,情绪的激发和自然释放,会带来一个能量循环过程。这个过程中,有一段时间自由能量变得不自由,然后又回归自由。如果人的情绪总能得到自然释放,人就会很豁达,能够经历各种事情,又放下各种事情,并且总能保持拥有足够多的自由能量。

 

 

 

然而,如果情绪被激发后,情绪活动的特定路径被堵塞了,唯一的去路不通,情绪就无法自然释放,也就无法回归自由。这种情况下,自由能量已经转化为情绪能量,但因为无法自然释放,只好一直以情绪的形式存储着,从而形成“情结”,或者可以说是情绪型的情结。

 

 

03情绪的身体反应

 

 

情绪被激发时,身体的特定部位会随之产生反应,感受到冷、热、胀、缩、松弛、僵硬等。情绪自然释放时,也会有一些能量在身体里或升或降、或扩散或收缩,能量所至之处,身体会发生相应的变化。比如喜悦情绪在身体里蔓延时,身体的各个部位都逐渐感觉到柔软、放松、轻盈。

 

 

情绪的身体反应可以看作心理能量的显现。如果心理能量能够在身体上自由移动、自由反应,那么情绪通常也就可以自然释放。如果情绪的自然释放被压抑,通常也就意味着心理能量在身体里的流动被阻止和堵塞了。大部分的情绪压抑,都会伴随着明显的、可以觉察到的躯体反应。反之,如果情绪的躯体反应不能被阻止,那么情绪通常也就无法被压抑,就会释放出来、表露出来。

 

 

情绪的上述特点在心理工作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应用。一是聚焦和觉察情绪。例如,某人体验到悲伤时,可以询问他“这种悲伤在身体的哪个位置更明显”,回答“胸口”,那么通过把注意力放在胸口,就可以排除一些干扰,更好地聚焦并觉察这一情绪。二是用于觉察情绪的压抑,以及解除压抑。当情绪被压抑,在身体层面就意味着能量的流动被物理性地阻断了。这种阻断,在身体上可以体现为局部肌肉和筋膜的收紧,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体验身体的紧张部位,了解到压抑正在发生。压抑的阻断使情绪能量在身体里无法自由流动,身体的一部分区域受到了情绪能量影响,而另一部分区域没有受到能量影响,两个区域的交界处即是压抑发生的部位。如果想解除压抑,只需在身体层面找到相应的收紧部位,使之放松,然后情绪能量就可以继续在身体上流动了,情绪就可以自然释放了。换言之,在躯体层面进行的恰当锻炼或疏通,是有情绪治愈作用的。

 

 

例如,某人对某事感到愤怒,经过觉察发现愤怒从腹部升起,能量向上走,胸部也充满了愤怒,这股上升的愤怒能量到喉咙处卡主了,喉咙处发紧。此时,这个人的身体在体验上是分裂的,脖子以下的部分愤怒,甚至可能想要抬手打人,而脸上则完全看不出任何愤怒的表情。喉咙处的紧张,即是压抑的发生之处。如果想要解除压抑,只需要把喉咙的绷紧松开。这个松开可以由当事人主动控制完成。也有可能当事人习惯了喉咙处的压抑,而做不到自我放松,这时如果有人通过触摸、按摩等方式,从外部使喉咙周围的肌肉放松下来,同样也能达到效果。喉咙松开后,愤怒情绪就会按照原本的方向,继续向上运行,愤怒能量达到面部时,人的表情就会看起来愤怒,继续上升达到头顶,头顶的立毛肌受影响,就可能产生“怒发冲冠”的效果。此时,人眼中喷出怒火,嘴里可能已经在喊叫和骂人,愤怒情绪就已经在自然释放了。

 

 

需要补充的是,情绪与躯体反应的部位有一定的对应规律,但不绝对。例如,“自豪”的情绪通常在胸区发起而非其他区域。而悲伤情绪有时发起于胸区,有时发起腹区。如果仔细分辨,胸区的悲伤和腹区的悲伤是有所不同的,这与身体不同区域的功能和意义有关。

 

 

情绪可以化为意象

 

 

在梦和想象中,逻辑认知的作用降低,原始认知(意象认知)的作用提高。情绪在梦和想象中可以呈现为意象。

 

首先意象中的天气通常和情绪有关,晴空万里、阴天、乌云压顶、小雨绵绵、大雨倾盆、闪电雷鸣、雾气蒙蒙,都可以看作不同情绪的意象。

 

情绪有时候体现为意象里的自然能量,熊熊火焰、火山爆发、洪水泛滥、冰天雪地、狂风大作、大地震动等。

 

情绪也会体现在意象里的人、动物和植物身上。意象里的人和动物都会产生情绪,可以直接被看见和感知。意象里植物的状态有时也表达出情绪,比如一朵花正开得灿烂、一株含羞草把叶子紧紧收起、一棵树在风雪中挺立、一个藤蔓植物正在枯萎……等。

 

在原始认知里,一个意象通常不是孤立存在的,而是和周围的环境、他者同在,共同构筑成一个有叙事性、情境性的画面。因此,情绪有时候在意象里被呈现为一个完整的情境。在这个情境意象中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情绪为何被激发,以及衍生出一些后续可能的解决方案。例如,某人在马路上被汽车鸣笛吓了一跳,惊魂未定时看意象,他可能会看到:在大森林里,一只老虎正在对一个手无寸铁的人咆哮。

 

在意象对话疗法中,情绪一旦化为意象情境,就有了很多种理解的可能性和相应的干预方向,在此不再赘述。

 

情绪和情境相关

 

 

没有无缘无故的情绪。任何一个情绪的激发,都是因为人的内心受到了相应情境的刺激。能够对人产生刺激的情境,并不是单纯的现实情境,而是人对现实情境的感知和理解。换句话说,是人所以为的现实——也就是心理现实的情境对人产生刺激,然后才激发了情绪。譬如相识的两个人面对面走过而没有打招呼,其中一人心中有事没注意到另一人,而在另一人的心里,则可能感知到,对方故意无视我,从而产生愤怒感或屈辱感。这种情况下,也可以说人对现实情境的感知是被加工了的,是扭曲的,这种扭曲通常来源于个人的人格与情结。

 

特定的情境激发特定的情绪,情境与情绪之间总体上有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。不论现实情境如何,只要在人的感知和加工里,发生的是某个特定情境,人就会因此被激发出相应的情绪。

 

 

丧失的情境会激发悲伤情绪。丧失意味着人失去了原本拥有的东西,失去的东西越重要,丧失感越强,悲伤也就越强烈。丧失的内容可能是具体的:比如一位亲友、一段关系、一笔财产、一座房子,也可能是抽象的:比如青春、童年、无忧无虑的状态、无限的可能性等。

 

心理边界被入侵会激发愤怒情绪。心理边界之内是“我的地盘我做主”,如果有人在“我的地盘”上未经允许,做了“我”不接受的事情,愤怒感就会被激发。例如未经允许拿走“我”的所有物,或者剥夺了被认为本应属于“我”的某种权力,或者偷看了“我”的个人隐私等等。

 

在朱建军教授和曹昱博士所著的《情绪词典》一书中,有160多种当代的常见情绪词被精细地体验与阐述,也包括这些情绪感受的相应情境。如需了解更多的情绪类别及其相应情境,可以参考此书。

 

从逻辑认知的角度看,是情境激发了情绪。而从原始认知(意象认知)的角度来看,情绪和情境是一体的,或者说情绪是情境整体的一部分。如果没有情境,情绪也就无所依存。由此,情绪问题的解决就有了一条新的路径——通过改变、瓦解情境来改变或化解情绪。具体的方法将在本文后面的小节进行阐述。深圳心理专家

 

 

情绪的功能与意义

 

 

人受到情境刺激就会激发情绪,那么什么样的情境会给人带来“刺激”呢?刺激意味着不适应、不习惯,或难以应对。带来刺激的情境,就是那些使人感到不适应、不习惯和难以应对的情境。如果这样的情境持续存在,“刺激”就会持续发生,情绪也因此会一直持续。

 

情绪从激发到开始流动,再到自然释放完毕,从情绪本身的角度来看,是从无到有,再归于无。而从心理现实的角度,则是人对于情境从不适应、不习惯、难应对到可以适应、可以习惯、能够应对的过程。在这个过程里,人的心产生了发展与变化,而正是这种变化,使得人与原先情境的关系改变了。因此,情绪对人而言具有“适应”的功能与“学会应对”的意义。当情绪的功能得以实现,人的心理现实与人格已经和之前有所不同了,产生了发展与变化。因此,情绪对人是具有发展性意义的。

 

以悲伤情绪为例。悲伤的激发情境是丧失,所谓的不适应、不习惯、难以应对,在这里具体是指一个人本来拥有某物,把某物视为自我的一部分,后来失去了,但又处在还没有适应和习惯自己已经没有此物的状态,还未能充分接受“丧失”的事实。悲伤的流动、自然释放直至完结,意味着一个人已经适应和习惯了自己不再拥有此物的状态,已经充分接受了丧失、而经历过悲伤情绪之后,一个人的心理现实也获得了更新与发展,“自我”的一部分旧内容离去了,腾出了新的空间。

 

 

也许有人会说,“丧失”是一件坏事,怎么能算是功能和发展呢?试举两个例子说明。

 

第一个例子,某人在一场意外中失去了右手。他悲伤于自己失去了惯用手,不能适应,不能习惯。在随后的人生中,每当他需要开门、取物、看手机、支撑身体,首先都会习惯性地想用右手,但发现自己的右手已经没有了,只好转而用左手或其他方式来完成。而随着悲伤的发生,他逐渐适应和接受了自己没有右手的事实,没有了右手,他还是他自己,他还要活下去。于是他开始尝试靠左手和身体的其他部分来解决各种问题,直到他基本适应。当他适应了,失去的右手的事实对他的影响也就讲到了最低。试想,如果没有悲伤情绪,没有适应与接受的过程,他就会一直困在没有右手所造成的困境中,使生活无法继续。悲伤的功能在此处至关重要。

 

第二个例子,某人已到中年,有一天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“不再是孩子”,不再能够依靠父母的照顾。这时,他失去的是一种自我状态、一种心境。在悲伤中,他并没有完全习惯和接受这一丧失,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,仍然习惯于寻找长者的帮助和支持。而当他的生活中没有这样的长者时,他的求助就会落空,陷入无能为力的状态。随着悲伤的发生,他逐渐告别自己的童年心态,在心理上接受自己已经“不再是孩子”的事实,随着孩子心态的离去,他才能开始建立一种更加成熟的,独立自主的心态。人的心理容量是有限的,如果人没有名为“丧失”的功能,人的心理世界就会越积越满,直至无法容纳任何新的内容,人也就无法成长与改变。在此,经历过丧失,获得新的空间,纳入新的内容,人的心就在不断地成长变化,这就是悲伤情绪的发展性意义。深圳心理咨询专家

 

 

有些情绪的功能和意义不限于自我发展,而是关乎人的社会性,比如“羞耻”。羞耻的激发情境在于,一个人的自我状态或行为举止不符合环境、团体、社会的基本规范(同时自我也认同这一规范),从而产生自己不够好、不合格的感受。只要人的状态、行为举止不改变,人所认同的基本规范也不改变,羞耻感就会一直持续下去。在部分情况下,羞耻感会促进人调整自己的状态和行为,直至发生足够充分的改变。当人意识到自己的状态或行为举止经过调整已经大致符合了环境、团体、社会的基本规范,羞耻感就会消失。由此,羞耻感具有使人按照社会规范改造自我的功能,有社会化适应的发展意义。不过在此需要注意的是,环境与社会也会“生病”,一个环境或社会里公认的基本规范不一定都是健康的,因此按照基本规范改造自我、适应社会不一定意味着心理上更加健康。

 

 

总之,从功能和意义的角度来看,如果一个人面临一种刺激情境,情绪被激发了,但是情绪的功能没有得到实现,情绪的发展性意义没有产生,那么人与情境之间的矛盾就没有解决,情绪也就会一直持续下去。由此所衍生出的一个情绪工作的思路是:看清情绪的功能和意义,协助情绪功能的实现,完成适应与发展的任务。这一系列过程进行完毕,情绪自然消散。具体工作思路将在本文后面的小节进行阐述。深圳心理咨询

 

 

作者简介

周烁方

准宝石级意象对话心理师

意象对话研究中心理事长

意象对话社会心理服务与援助中心主任

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硕士

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

国际荣格分析心理学会(IAAP)认证分析师

中国分析心理学会(CSAP)会员

编著:《水晶之路》、《东方苍穹下的心理与心灵》

译著《世上没有懒孩子》